第82期
出刊日:2018-04-15
返回上一層常腹瀉, 大腸激躁症作祟?
一般人會以為大腸激躁症和經常性腹瀉是畫上等號的,其實有些患者反而是以「便秘」來表現。若腹瀉頻繁發生或伴隨出血、體重減輕等警訊,仍應進一步檢查釐清病因,排除是其他腸道疾病或大腸癌的可能性,以免延誤治療。
諮詢╱董建志(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翁昭旼(臺大醫學院教授、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主治醫師)
撰稿╱張雅雯
有些人在考試前或工作上有個大案子快要完成前,很容易一直拉肚子,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大腸激躁症。其實腹瀉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症狀,大腸激躁症主要症狀是腹痛伴隨排便問題,不一定是腹瀉,便秘或排便正常也可能有此病。
大腸激躁症主要表現 反覆腹痛伴隨排便問題
一般大眾普遍會以為大腸激躁症和經常性腹瀉是畫上等號的,其實不然,有些患者反而是以「便秘」來表現。2016年國際上對於大腸激躁症有比較嚴謹的定義,首先要有反覆發作的腹痛,這也是大腸激躁症最主要的表現,不過痛的位置沒有固定,整個腹部都有可能。而且這種症狀至少從6個月前開始陸續地產生,並於最近3個月表現出至少一週發生1天的頻率。除此之外,還要伴隨下列3項條件中的任2項:
- 與排便有關。
- 與排便頻率改變有關。
- 與排便形狀改變有關。
大腸激躁症引發因素多
研究觀察發現,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女性為多,其中又以年齡50歲以下為主。至於詳細的原因為何,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過去,大腸激躁症被視為是器官功能出問題所導致的。但近來有研究指出,原因可能和腸內菌落改變及免疫系統的失調有關。
國外回溯性研究發現有下列因子者,有較高機會產生大腸激躁症,包括:曾有腸胃道發炎病史、長期壓力、曾發生過大腸憩室炎、曾接受過手術等。
需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 必要時做大腸鏡檢查
由於大腸激躁症的症狀也常與其他腸道疾病混淆,因此診斷大腸激躁症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排除器官本身出問題。首先要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包含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這是因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慢性腸道發炎疾病,患者同樣會常常有腹瀉及腹痛的症狀。
臨床上可先透過非侵入性的抽血檢查和糞便檢體化驗,以獲得一些初步的訊息。而最直接的侵入性檢查則是大腸鏡,可深入腸道直接觀察腸道有沒有發炎、潰瘍或其他病變,並且可立即採取組織檢體化驗或局部處理。
需根據大便型態給予藥物治療
大腸激躁症沒有特定用藥,原則上是採取症狀治療,因此區別是哪種型態的大腸激躁症是治療的第一步。一般會把大便型態分為7種類型:
第1、2型是屬於便秘型;第6、7型則是屬於腹瀉型。中間3、4、5型則是正常。根據糞便各型態出現的比例來區分大腸激躁症的類型,比如說腹瀉型,其糞便型態出現第1、2型的比例在總排便次數小於四分之一,而且出現第6、7型的比例在總排便次數大於四分之一;反之,便秘型則是第1、2型的比例在總排便次數大於四分之一,而且出現第6、7型的比例在總排便次數小於四分之一。
基本上,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會根據症狀嚴重程度來治療。生活型態的改變包含規律運動、適當舒壓、良好的睡眠品質等,對症狀的緩解有所幫助。
若是腹瀉型為主,治療方法從飲食調整到藥物給予,如:止瀉劑、鴉片類受體促進劑、益生菌、血清激素拮抗劑等。若是便秘型為主則給予類似瀉藥、纖維素等促進腸道蠕動。
如果糞便型態出現第1、2 或第6、7型的比例在總排便次數皆大於四分之一時,則是混合型,治療就是綜合腹瀉型和便祕型的處理方法,視排便情形來服用不同的藥物。還有一種較少見的情形稱為無法區分型,也就是糞便型態出現第1、2 或第6、7型的比例在總排便次數皆小於四分之一時。
大腸激躁症會反覆發生,比如有人只要工作壓力增加,症狀就可能再來。預防方式就是讓自己懂得調適壓力,比如培養運動習慣、睡眠充足來幫助身心放鬆。對於有大腸激躁症病史的患者來說,飲食盡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若伴隨有腹脹的症狀,會建議減少食用豆類製品及乳製品。
有沒有可能是大腸癌?
合併出血、體重減輕是警訊
大腸激躁症會不會也是大腸癌的警訊呢?基本上這兩種疾病的致病機轉不一樣,然而卻可能有著相似的症狀。
大腸癌的位置會影響其症狀表現,如果大腸癌長在身體右側,也就是盲腸或升結腸的地方,糞便經過這邊的腸道時還未成形,所以比較不會影響到排出來的糞便型態,但患者可能會出現腹部悶痛、疲勞、貧血等症狀。
如果大腸癌長在身體左側,也就是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的地方,由於腸道漸漸窄縮,患者排便就會出現症狀,糞便就會變細或稀水狀,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腸阻塞而無法排便。糞便中混雜著血液也是常見的表現。
糞便中伴隨鮮血或血塊多少都會令人擔憂,然而,也不能因此斷定就是得到大腸癌,因為有些是痔瘡造成的。原則上若有血便且合併體重減輕、食慾降低,一定要盡快就醫找原因。
大腸激躁症本身不是大問題,民眾可以透過用藥及生活作息調整來緩解症狀,但必須注意是否有血便、體重減輕、胃口變差等危險訊號。如果有這些警訊或是腹痛等症狀持續發生,仍應及時就醫,檢查腸道內是否有其他病灶,才能對症下藥。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如何區別是一般的腹瀉或是大腸激躁症引起的腹瀉?
A:一般腹瀉大部分是因為吃到了不新鮮或不清潔的食物或水導致腸胃道發炎,往往短時間內就會發生腹瀉,此時愈吃東西可能拉得愈嚴重,建議短暫的禁食一至兩餐,並補充水分或電解質液,減少腸胃道刺激,幫助復原。
但若是感染性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腹瀉,即使禁食後仍會持續,往往需要就醫治療。
大腸激躁症的腹瀉症狀比較是慢性週期性出現,不過若症狀持續發生,建議就醫以排除其他更嚴重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看新聞學保肝】 C肝全口服新藥 健保名額再增,另保障原鄉名額
- 【看新聞學保肝】「意難忘」歌后美黛 肝內膽管癌病逝
- 防下一代染B肝 保護措施連3道 台灣B肝帶原率歸零 邁向最後一哩路
- B肝病友的企盼:何時能治癒?
- 癌症搜索新技術 抽血可檢測肝癌等8種癌症!
- C肝器官也能捐贈 「先救命、再治療」 可望改寫器官捐贈指引
- 膽管癌轉肺癌 無症狀無警覺! 屏科大教授張直 抗癌20年邁向康復
- 飲酒過量… 小心脂肪肝上身,還可能爆肝!
- 急、慢性肝炎大不同
- 「滿腹苦水」該抽嗎?怎麼抽?
- 跑馬拉松前,先狂吃補肝醣? 解析肝醣的秘密
- 【愛肝新樂園】肝癌,最難纏的癌症
- 食慾不振, 該從何檢查起?
- 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深入消化道的「第三隻眼」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2018年 救救肝苦人 公益募款活動開跑
- 肝基會雲林分會正式成立 深入偏鄉救肝友
- 好心肝門診中心將擴充樓層及診間 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