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104期

出刊日:2023-10-12

返回上一層

萎縮性胃炎5問 林伯儒醫師專業解答

林伯儒
臺大醫學院內科兼任助理教授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兼內科部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癌症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
好甘心診所肝膽腸胃科特聘主治醫師
 
醫學專長: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腸躁症、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大腸息肉、肝炎、肝膽胰疾病
 
Q1:什麼是萎縮性胃炎?跟一般胃發炎有什麼不同?
A:萎縮性胃炎(AG)是慢性胃炎造成胃腺體細胞腺體萎縮而被結締組織取代。和一般急性和慢性胃炎不同,在於萎縮性胃炎是長期進行式的病變。
 
Q2:萎縮性胃炎有什麼症狀?要做什麼檢查?
A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症狀、易飽、飯後腹脹等,有時有消化性潰瘍症狀,如空腹胃痛和飯後胃痛不舒服等,晚期有貧血相關症狀,症狀常被疏忽而不易警覺。
 
胃鏡切片是最佳診斷工具,判定幽門螺旋桿菌萎縮性胃炎(HpAG)或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AIG),有無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細胞異生(dysplasia)、早期癌化病灶,評估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的範圍和嚴重度分級。高解析度內視鏡和影像強化窄頻光波(narrow-band imaging-NBI)更能提升精確的診斷,尤其腸化生、細胞異生和癌化的病變。依新的胃炎分類系統(updated Sydney protocol)進行胃部拓樸切片採集多部位檢體,對異常黏膜部位進行標的切片。血液PGI、PG II和PGI/II找出嚴重的萎縮性胃炎和癌化傾向。
 
疑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者,如胃體部萎縮和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證據且無治療病史者,可驗抗胃壁細胞抗體(anti-parietal cell antibody)和抗內因子抗體(anti-intrinsic factor antibody)。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主要是T淋巴球造成胃腺胃酸黏膜(oxyntic mucosa)破壞,尤其是胃體部,為病理特徵。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同時有胃竇部萎縮,代表併有幽門螺旋桿菌萎縮性胃炎。輕度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往往只有胃體部和底部非特異的黏膜泛紅,不易早期診斷。
 
Q3:萎縮性胃炎會演變成胃癌嗎?
A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都屬胃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胃癌估計0.1~0.3%/年,與診斷當下的嚴重度包括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範圍、病理分級及多種因子有關。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會增加胃第一型神經內分泌瘤(NETs)危險,0.4~0.7%/年。即便幽門螺旋桿菌清除成功可降低胃癌發生,但重度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仍比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p)者有較高的胃癌發生。終生要定期追蹤,尤其有胃癌家族史、高胃癌盛行區、抽菸、高亞硝酸和高鹽飲食。
 
Q4:哪些人容易有萎縮性胃炎?如何預防?
A萎縮性胃炎最多為幽門螺旋桿菌萎縮性胃炎,即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多年慢性化後產生的,其次為自體免疫疾病。有一些族群找不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治療的證據及病史。日本估計有10~20 %病理胃炎屬於此,主要為:(1)在某個時間用抗生素治療某感染,同時服用制酸藥物或處於低胃酸狀態而不經意清除了幽門螺旋桿菌;(2)有治療病史但未告知;(3)自動消失,可能在重度萎縮性胃炎併無胃酸狀態。第3群病人未來胃癌的發生率反而最高。這些都應認定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
 
有些研究認為膽汁逆流、高鹽飲食和老化也與少數萎縮性胃炎有關。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高盛行地區,及早檢查幽門螺旋桿菌並清除才是預防萎縮性胃炎之道。
 
全世界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平均發生率0.5~2.0%,與併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和年齡有關,特別是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愛迪生病(Addison's disease)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惡性貧血患者多為後期重度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特定自體免疫疾病、維他命B12 缺乏、巨細胞和缺鐵性貧血者,宜檢查是否有自體免疫性萎縮性胃炎。
 
Q5: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飲食注意事項?
A萎縮性胃炎的預防勝於治療,一旦有萎縮性胃炎就要定期追蹤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如細胞異生、早期胃癌和神經內分泌瘤。部分輕度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在幽門螺旋桿菌清除後可改善、甚至逆轉恢復正常黏膜。
 
在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建議以天然食物為主,蔬果品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物和植化素等、發酵食物和益生質以維持腸內菌良好生態、少工業食品、少加工食品和化學添加物,特別是亞硝酸,少過氧化食品如燒烤油炸、少高鹽食品。避免長期使用PPI等強制酸藥物,減少類腸鉻細胞(enterochromaffin-like cell )增生,和胃神經內分泌瘤的發生。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