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7期

出刊日:2019-07-15

返回上一層

生活醫館/20年來發生率多3倍!不菸不酒也可能罹患食道癌

陸續有名人罹患食道癌的消息,令許多民眾對「食道癌」高度恐慌,
掛號檢查、諮詢的人數增加不少。雖然多數是虛驚一場,不過近20年來,
食道癌的發生率增為3倍之多,且確診時多是晚期,預後不佳。若有疑似症狀,
還是提高警覺、及早檢查為宜。
 
諮詢╱李章銘(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撰稿╱黃筱珮
 
國內外陸續有名人罹患食道癌,2018年底,資深藝人安迪、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正值壯年卻相繼因食道癌驟逝,讓人噓唏不已。媒體近日報導,日本80年代當紅偶像、52歲日本女星堀智榮美2019年2月確診口腔癌第4期,經治療後還在休養,沒想到4月15日又對外透露罹患食道癌第一期。儘管接連罹患口腔癌及食道癌,但她仍樂觀以對,表示會努力抗癌。
根據衛福部發布最新之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食道癌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9位,有1929人死於食道癌,且較上一年增加132人,死亡率增加7.9%。
 
若依發生人數統計(2016年資料)則居十大癌症第10位,每年新增患者人數約2千5百人。然與20年前相比,食道癌發生率增加3倍之多;1995年時,台灣的食道癌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口6~7人,2015年時,已遽升至每10萬人口20人。食道癌主要侵襲男性,2016年男性發生率為女性15.3倍。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病人多是50歲以上,最高峰集中在60~69歲,但現在也有40多歲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菸、酒、檳榔之外 仍有其他危險因子
菸、酒、檳榔雖是食道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占了國內患者8成以上,但臨床上也發現,某些特別情況,患者即便不菸不酒也得到食道癌,這又是為什麼?
 
1. 燙口熱食熱飲
有人把食道癌稱為「吃出來的癌症」,因為近年來醫學界發現,食道癌可能與愛吃醃漬、愛喝熱飲的飲食習慣有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當飲食時覺得燙舌頭,就是不利食道健康的溫度。外蒙古地區被發現食道癌的盛行率高,且不分男女都一樣好發,研究發現該地區居民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大家習慣聚集在蒙古包內吃熱騰騰的大鍋菜,一面煮一面吃,燙口下肚,很可能是食道癌的好發主因。
 
2. 醃漬及加工食物
食物內若含有「亞硝酸成分」,是經證實的致癌物質,因此有的女性患者納悶自己不菸不酒,卻得到食道癌,追查下發現三餐嗜吃醬菜。日本也曾做過研究,好發食道癌的居民,尿中的亞硝酸成分高,因此少碰醃漬類食物、經加工處理的肉品(例如臘肉、香腸…等),也是遠離食道癌的好方法。
 
3. 食道曾受傷
有一些患者則是小時候曾誤食鹼粽水或是農藥等腐蝕性液體,造成食道灼傷,雖然經過治療痊癒,不過因為食道曾被劇烈破壞,很可能在10幾20年後,發生食道癌。
 
4.食道蠕動障礙
另外有些人食道先天構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疾病,導致食道弛緩不能、蠕動障礙,食物易堆積在食道裡,長時間造成食道黏膜的發炎,也容易致癌。
 
5.胃食道逆流
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胃食道逆流」,也被認為可能與食道癌有關,主要是因為胃酸逆流灼傷食道,在反覆灼傷壞死又增生的過程之中,很可能造成細胞變性、啟動致癌基因。研究發現,好發於西方國家特別是白人族群的食道癌是腺癌類型,病灶部位主要在食道的下段,與胃食道逆流高度相關。
 
所幸,台灣與西方國家不同,台灣目前食道癌患者9成以上是鱗狀細胞癌,又稱扁平細胞癌,大部分病灶在中段食道。但是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國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患者也有增加情況,要避免步上西方國家後塵。
 
早期不痛不癢
出現吞嚥困難症狀已是中晚期
食道癌被視為「預後不好」、「奪命率高」的癌症,主要是因為食道黏膜沒有「感覺接受器」,因此當腫瘤尚未發生下黏膜侵犯時,幾乎都是「不痛不癢」,只有極少數因為腫瘤出血,以消化道出血表現。正因為食道癌「無聲無息」的特性,當有症狀時多半已進入中晚期,預後較差。
 
「食道」的位置從口腔一路延伸到胃部,不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純粹扮演「通道」角色,因此一旦罹患食道癌,且進入中晚期時,腫瘤壓迫食道,就會有吞嚥困難的情形,總覺得喉嚨「卡卡」,食物很難直達胃部。
 
而且食道與呼吸道的位置接近,當腫瘤壓迫時,也容易出現咳嗽,或是嗆咳、吸入性肺炎等症狀,更嚴重的話會造成呼吸困難。
 
當食道癌患者出現上述吞嚥困難症狀時,多半反映出食道已經阻塞二分之一,腫瘤侵犯食道肌肉層,甚至發生少數淋巴轉移,已是第二期、甚至第三期。
食道癌的分期與治療
依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以及美國聯合癌症聯盟(AJCC)制定的分期標準,食道癌依據腫瘤侵犯部位,可大致分為四期,治療方式、存活率也因期別不同。
第一期腫瘤侷限於食道表面黏膜或下黏膜,尚未侵犯到肌肉層,也沒有淋巴或其它遠端轉移,可以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把病變處完全刮除,不需要犧牲大範圍的食道組織,5年以上存活率高達70~80%,多數患者可完全治癒。
 
若是腫瘤在食道黏膜的範圍較大,擔心切除會造成食道狹窄,可運用「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如同針對腫瘤細胞做雷射治療,不影響正常細胞,但健保不給付需自費。
 
第二期腫瘤侵犯至肌肉層,但未出現淋巴轉移;或腫瘤未刺穿肌肉層,但已有少數淋巴侵犯轉移者,此為食道癌第二期。此時已無法單靠內視鏡手術,必須進行食道切除手術,並廓清淋巴。第二期食道癌的5年以上存活率約為50~60%。
 
第三期當腫瘤侵犯肌肉層,或發生淋巴轉移時,屬於第三期。目前的標準治療是先做術前的化學或放射治療,再手術。臨床上有半數患者經化療和放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期別改變,預後得到大幅改善。
 
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術前放、化療反應不佳,術後要再追加放療或化療,或是免疫治療,以降低復發機率。免疫治療對於食道癌的效果仍在臨床試驗中,目前看來效果與化療差不多,未來希望能再進一步突破,帶給患者更多治療契機。食道癌第三期的患者5年以上存活率約為20~30%。
 
第四期食道癌一旦發生遠端的器官轉移,即進入第四期,「已屬全身性問題」,非單靠食道切除手術處理,須藉由化療或臨床研究中的免疫療法,局部位置再進行放射治療。第四期患者只有少數能有5年以上的長期存活率,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少數患者經積極治療,例如肝轉移以電燒療法、肺部轉移採微創手術,再經由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仍有長期存活可能。
 
「中晚期的食道癌不代表沒有機會」,以臺大醫院為例,雖然7成患者就醫時已屬中晚期,不過經由外科手術積極治療、進行淋巴廓清,配合放療、化療,多科團隊努力下,半數患者有5年以上長期存活率,事實上是有機會的,不要失去希望。
 
食道切除及重建 可用微創手術
食道從頸部、胸部到腹部,範圍很大。病灶切除後,必須再進行「食道重建」,最常利用胃代替食道,把胃拉長塑形,變成像胃管一樣以代替食道;如果胃已動過手術,就用大腸截段代替,再進行食道吻合。
 
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雖是大工程,不過隨著技術演進,不必像以往「開膛剖腹」,可用腹腔鏡、胸腔鏡,或是更新的「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縮小傷口,使患者恢復更快。一般術後4、5天可進食,1~2周可出院。臺大醫院更已發展出「單孔微創」手術,使傷口從多孔進一步縮減為單孔,傷口疼痛及外觀得到進一步改善。
 
若食道癌腫瘤長在頸部,還必須施行「全喉切除術」,才能完整清除腫瘤,由於病灶位置高,重建難度較高,多數患者也擔心術後無法言語,因此抗拒手術。
 
不過,仍建議頸部食道癌的患者,如果化療和放療無效,還是應該積極接受手術,否則最終腫瘤侵犯氣管無法呼吸,得氣切插管,結果並不會更好。術後可及早進行言語及吞嚥復健,經過調適,術後消化機能也會慢慢恢復正常。
 
揪出早期食道癌 胃鏡檢查不可少
「預防勝於治療」,遠離食道癌的威脅,首要之務就是遠離菸、酒、檳榔,也不要吃喝太燙口的食物,保護食道健康。
 
另外研究也發現,常吃深綠色蔬菜,可降低食道癌風險。常喝富含抗氧化物質的「綠茶」,也有助於減少食道癌的風險,不過泡茶後應放涼再喝,不要太燙口,否則適得其反。
 
在注重飲食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之外,定期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是早期揪出食道癌的利器。
 
建議高危險群每年都要定期接受胃鏡檢查,例如有食道癌家族病史,菸酒檳榔習慣超過10年者,或是曾患癌症,特別是頭頸癌(下咽癌、口腔癌)患者,終其一生有20~30%會發生食道癌,要定期追蹤檢查,不可輕忽;非高危險群患者每2~3年接受一次胃鏡檢查即可。
 
一旦胃鏡檢查發現異常,可透過電腦斷層、支氣管鏡、全身正子攝影、內視鏡超音波等各項檢查加以細部確認,及早進行治療。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