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7期

出刊日:2019-07-15

返回上一層

【請問好心肝】身心科4問 吳思穎醫師 專業解答

吳思穎醫師
好心肝門診中心身心科兼任主治醫師
學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心禾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曾任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研修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
專長:成人心身醫學、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Q:我的父母都有憂鬱症,憂鬱症會遺傳嗎?可以預防嗎?
A:憂鬱症是一個在表現及成因方面都相當複雜的疾病。憂鬱的嚴重程度、症狀表現、發病年紀、性別、單次或重複發作、家族病史,這些因子不同的排列組何,可能面對的疾病病程和治療反應都是不盡相同的。
憂鬱症是否會遺傳?有憂鬱症的人,家族中有其他憂鬱症親人的比率的確較高。根據家庭研究,憂鬱症患者其一等親的家人有憂鬱症的相對風險為一般人的2.84倍。
 
家族中較高的疾病相對風險主要是透過基因的關連性來影響。依據大規模的雙胞胎研究結果,憂鬱症的遺傳率約在37%,也就是憂鬱症的表現與否(或者表現的多樣化),基因相關的因素可以解釋其中約四成的表現,而其餘六成則與個體的生活環境相關。環境的因素包涵:童年成長經驗(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家庭互動、是否經歷不利事件)、生活壓力事件、以及社會環境(貧窮、剝奪)的影響。
 
所以,基因有其關連性,但只佔其中一部分。其他的環境因子,則是從小可以去做最佳化的調整,以期對身心發展達到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的效果。例如為孩子提供平衡的成長環境、從小重視心理健康、建立對情緒的自我覺察及調適管道、養成健康的生活形態、經營互動良好的人際支持系統,都是保養身心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生活態度。
 
Q:我的太太五十多歲,原本個性溫和,近半年來常失眠、焦躁,朋友說可能是更年期的關係,需要看身心科嗎?
A:更年期面對的荷爾蒙變化,的確可能與情緒波動相關。但更年期同時也是人生面臨許多轉折的一個時期,包括家庭內的轉變,像是孩子進入叛逆期或是長大離家、伴侶關係的僵化、對自我在家庭中角色的定位感到迷惘。另一方面,可能是職場生涯的關卡,像是專業角色的瓶頸、新世代帶來的壓力、工作的倦怠感。還有要面對自己身體的改變,包括機能不如年輕時強健、開始面對三高慢性病、相關的身體不適與治療帶來的不便。甚至與生命相關的議題,像是親友罹病、長輩過世。
 
這各方面的狀況,對於四十至六十歲的中壯年族群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人生課題,因而感到焦慮、煩躁、害怕,並伴隨相關的身體症狀,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同時也不妨思考,這是身體給自己的一個重要訊號,告訴自己目前的身心狀況有些緊繃。除了適當的處理更年期的生理狀況,也要著重自我的照顧與調適:保持和信任的親友間的互動連結、建立抒壓管道、安排能讓自己身心愉悅的活動、和思考如何更富有彈性地面對人生轉折。
 
若有需要,也可和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或身心科醫師諮詢評估。
 
Q:自律神經失調,需要長期服藥控制嗎? 
A: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情緒、自體免疫、神經退化性疾病等。不同的病理因素,其治療策略各不相同。
 
與慢性壓力、焦慮、憂鬱相關的自律神經失調,在非藥物的治療著重三方面:
1. 減輕壓力源。
2. 建立壓力調適技巧。 
3. 養成健康生活作息。
 
藥物治療的角色在於提升大腦血清素濃度,以協助神經傳導素之間重新達成平衡。因此從治療的角度來看,大腦生理方面和心理環境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若平衡達成,心理環境方面的自我照顧做得良好,藥物自然有減少其相對重要性的可能。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和醫師討論減藥的策略,及需要注意的指標,是有可能成功的。
 
Q:焦慮症與恐慌症有什麼不同?
A:焦慮症為一個總稱,涵蓋了多種病況,包括: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畏懼症。它們的共通點就是以強烈的焦慮為主要表現,而依成因不同、疾病行為不同而再有分類。
 
    恐慌症的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強烈焦慮,伴隨明顯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可能為頭痛頭暈、胸悶痛、喘不過氣、心悸、哽塞感、腸胃不適、冒汗、顫抖等)。患者因為這些不適,可能會極為害怕,感覺自己身體失去控制,並反覆懷疑自己是否有重大且危及生命的疾病,因而常跑急診或各醫院門診求治,但卻查不出明確的生理問題。患者在找不到合理診斷又缺乏適當治療時,不僅身心極為痛苦,也會發展出一些迴避的行為,譬如避免一個人出門、不敢去空曠無人的地方、不敢坐飛機或開車上高速公路,以防身體出狀況時,自己無法逃脫或求助。這些迴避行為往往會對日常生活功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恐慌症是非常耗竭身心的狀況,患者常是苦不堪言,卻也解釋不了自己究竟出了什麼狀況、該怎麼辦。若身邊有類似狀況的親友,且適當的生理檢查不足以解釋其身體不適,請不吝協助其向身心科醫師諮詢。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