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3期

出刊日:2018-07-15

返回上一層

胃罷工了? 小心胃輕癱上身!

消化不良很常見,但如果症狀嚴重且合併頻繁嘔吐、持續時間也長,可能是更嚴重的胃輕癱(gastroparesis)!

諮詢╱曾屏輝(臺大醫院內科部及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撰稿╱鍾碧芳
 
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阿偉,最近發現連續好幾週都食慾不振,經常有噁心嘔吐情形,他去附近診所照胃鏡,醫師研判僅是胃部稍微發炎,但吃了幾天的藥,嘔吐現象仍未改善;經轉診到醫學中心後,再次安排胃鏡檢查,沒發現有阻塞或腫瘤,再安排「胃排空速度檢測」,才發現小偉的胃嚴重「罷工」,胃排空速度極慢,應該是罹患了胃輕癱!
 
胃輕癱顧名思義是指胃的功能幾乎癱瘓了!胃肩負著蠕動、排空的重要功能,一旦食物從胃部排空到十二指腸所花的時間比平常更長,且排除器質性因素如腫瘤或結疤等,就稱為胃輕癱。
 

胃輕癱需符合3大要件

臨床上診斷胃輕癱,必須有3大要件:
(1)要有上消化道症狀,亦即因食物無法消化導致噁心、乾嘔、嘔吐、飽足感、腹脹、食慾下降等現象。
(2)經內視鏡或影像學檢查並未發現有腫瘤或其他造成阻塞的原因。
(3)須確認胃排空速度確實有變慢的情況。
 

病因可能是調控神經出問題

 
造成胃輕癱的原因至今未明,一般認為與神經肌肉出了問題有關,可能是肌肉無力、或支配肌肉的神經有異常;也有一說認為與調控胃部自主收縮與蠕動的神經元受損有關。
 
人的胃腸道屬於自主控制系統,當食物從食道進入體內後,即使我們坐著不動,胃腸仍會自行運作,進行蠕動與消化、排空等作用;由於胃腸道自有一套神經系統,可靠自己的反射動作做一系列的精密活動,因此醫學界推測胃輕癱應該是此調控系統的某個環節受損了,最有可能的就是「卡哈細胞(interstitial cells cajal, ICC)」神經元出了問題。卡哈神經類似心臟的節律器,會以固定的速度刺激胃部,讓胃部有蠕動的節律。
 

嘔吐是最主要特徵

 
胃輕癱的臨床徵狀與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徵相當類似,好比說吃飽容易打嗝、胃脹氣、噁心、胃或肚子會明顯變大等等,但大多數消化不良的病患,不會出現嘔吐現象。因此,要判斷兩者間最大的不同為,胃輕癱的嘔吐情形很嚴重,嘔吐的比例與次數都比消化不良高出許多,一般可持續兩週以上、甚至達數月之久,有時需住院治療,給予營養補充,才能避免嚴重的併發症,如脫水、電解質失調或食道賁門黏膜裂傷等傷害。
 

糖尿病患是好發族群

 
糖尿病病患雖是胃輕癱的一大好發族群,約占20至30%,但有更多的病患是屬於原因不明的胃輕癱,這群病患多數都是年齡處在30至40歲的年輕女性,約占了40%,另有一部份的患者則與過去曾經接受腸胃道手術有關。
 
由於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好,就會產生許多有害的代謝產物,可能會攻擊自體的胃腸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在糖尿病人口中,估計有5至12%會有此病症,第一型糖尿病又比第二型略高。而年輕女性患者中,多半都沒有糖尿病史,胃部蠕動功能卻莫名變差,以至於產生噁心、嘔吐的症狀,通常一段時間後也會合併有心情沮喪、焦慮等情緒問題,但究竟是情緒影響生理、或是生理因素導致情緒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至於手術後的患者,最有可能是在手術過程中,傷及胃部附近的迷走神經,因而造成胃輕癱狀況。
 

確診需檢查胃排空速度

 
一旦出現胃腸道症狀時,門診多半會先安排胃鏡,以排除腫瘤、潰瘍、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問題,同時也會安排抽血檢查,項目包括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指數等;並安排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檢查是否有構造性問題,若上述檢查都發現沒問題,患者仍有嘔吐現象時,就會高度警覺為胃輕癱。
 
要確診胃輕癱,就須證明胃排空速度是否變慢,這時需要進一步安排胃排空速度檢查。目前國際上證明最有效的檢查工具是「胃排空時間測定造影檢查」,又稱為「胃閃爍造影術」,也是國際認可的黃金標準。
 
 

以進食後3小時胃殘存量來診斷

 
這項檢查是透過核子醫學方式,將微量之放射性同位素加入試驗餐的食物後,充分混合,請病人進食後,利用照相的方式觀察胃部的排空狀況,檢查需費時3至4小時。目前國外的食物標準是以蛋白為主的試驗餐,檢測病患於4小時內的排空速度,若第4小時食物的殘存量仍高過10%,就表示該病患的胃排空速度明顯比一般人慢。國內各醫院使用的試驗餐不一,臺大醫院則是以市售之大燕麥片為試驗餐,既簡單又便利,根據臺大醫院發表於國際期刊且施行多年的標準值來看,只要病患胃部的食物在進食3小時後殘存量超過8%時,即可診斷為胃排空減慢,若殘存大於20%則可能已是胃輕癱。
 
不過,由於該檢查仍有少許輻射劑量的暴露風險,其他可以考慮的方式包括運用超音波,反覆測量胃部的容量,缺點則是需要耗費大量醫師人力及時間。國外也有以碳13吹氣方式(類似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測驗),沒有輻射風險,未來可望引進台灣。
 
此外,有部份病患長期嘔吐的原因,考量除了是胃食道逆流、胃輕癱外,也可能是整個消化道都出了問題,因此,病人若有合併吞嚥困難時,還會安排進行「食道壓力檢查」,以觀察食道蠕動的狀況,如果發現同時都異常,可推估是因自體免疫功能失常或是其他系統性疾病,如類澱粉沉積症,令整個消化系統都運作失常。
 
 

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可改善症狀

 
診斷結果確定後,醫師會考量每位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制定治療計畫。若是糖尿病病患,首先要將血糖控制好,症狀輕微者,可透過調整飲食或生活型態如少量多餐、儘量以液態為主、避免高渣食物;更要少吃柑橘類、洋蔥、披薩、油炸、高糖類食物,並且維持固定運動、理想體重,大部分患者可藉由這樣的飲食原則、生活型態的改變後,症狀可獲得改善。
 
對於病情嚴重者,必須透過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來介入,包括服用止吐劑或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部份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的病患,則可考慮靜脈營養注射,或使用藥物施打來促進胃腸蠕動。若上述療法均無效後,最後才考慮以手術治療。
手術是最後一線考量
 
國外胃輕癱的手術趨勢,是利用腹腔鏡在胃部表面裝置如心臟節律器的機器,可刺激其規律蠕動,但此方法尚未引進台灣。國內則多以胃幽門整形術或胃繞道手術,最嚴重者甚至考慮直接將胃整個切除,但因手術併發症高,效果不如預期,是其他方式均失敗後的最後選擇。
 
雖然胃輕癱在國內的盛行率不高,但臨床上仍可見零星個案,況且病因不明,要適切診斷與治療,確實充滿挑戰;但只要與醫師溝通討論,尋求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仍可獲得控制,不必過度擔心。
 
 
胃輕癱主要症狀量表
(Gastroparesis Cardinal Symptom Index, GCSI)
症狀(過去兩個星期,是否曾經感覺不適症狀)
沒有
非常輕微
輕微
中等
嚴重
非常嚴重
噁心
 
 
 
 
 
 
乾嘔
 
 
 
 
 
 
嘔吐
 
 
 
 
 
 
胃部飽足感
 
 
 
 
 
 
用餐時很早就有飽足感,正常飯量吃部完
 
 
 
 
 
 
用餐後腹部很脹不舒服
 
 
 
 
 
 
食慾下降
 
 
 
 
 
 
肚子脹氣
 
 
 
 
 
 
胃或肚子明顯變大
 
 
 
 
 
 
備註:症狀嚴重程度分級參考(分數越高,越嚴重)
  1. 【沒有】無此症狀
  2. 【非常輕微】很容易就忽略此症狀的存在
  3. 【輕微】症狀明顯,但還可以忍受
  4. 【中度】症狀令人不舒服,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5. 【嚴重】嚴重到會干擾日常生活
  6. 【非常嚴重】嚴重到無法從事任何日常活動
資料提供:曾屏輝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