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5期

出刊日:2019-01-15

返回上一層

性傳染病比你想得還要多!肝炎與愛滋有共病風險

國內法定傳染病中,您知道每年感染人數最多的是哪一種嗎?以2017年為例,病例數最多的前5名,性傳染病就佔了4項,顯示民眾對於性病的嚴重性有所輕忽,仍需加強防治。
 
諮詢╱鄭琬豒(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楊靖慧(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
撰稿╱黃筱珮、黃靜宜
 
英國公共衛生部日前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間,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有14.4萬人被診斷性傳染病,平均4分鐘就有一個年輕人確診為衣原體感染或淋病;美國也有同樣的情況,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2017年止,美國人罹患性傳染病的比例是「全球最高」,而且染病比例連續4年呈現成長狀態。
在台灣,性病傳播也是值得正視的議題,根據我國疾病管制署統計,2017年病例數最多的前5大法定傳染病分別是梅毒、結核病、淋病、HIV感染(含母子垂直感染疑似個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其中,性病囊括4項。

梅毒、淋病有上升趨勢

近年來,透過疾管署各項防疫措施,愛滋感染情形已獲控制,新增感染人數已下降,但梅毒、淋病還是呈現上升趨勢。
 
梅毒是古老的性傳染疾病,至今仍在全世界盛行。國內2015年梅毒通報病例數為7,471人;2016年增加至8,725人。梅毒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約4:1。
 
淋病感染也有攀升的趨勢,過去20年來,全球流行率有上升之情形,台灣亦然,國內2015年淋病通報病例數為3,587人;2016年則為4,469人;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女比約13:1。
 
梅毒與淋病除了感染人數增加,還有「抗藥性」的問題,也就是第一線抗生素失效必須用到第二線、第三線,讓治療變得更為棘手。
 

HIV感染人數逐年下降防治有效

相較於梅毒、淋病,HIV感染者新診斷數自2005年達到3,377人最高峰,之後每年的新診斷人數都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有2513例;2018年至10月底為止,全年的HIV感染者新診斷人數約1,647。
 
這與愛滋防治工作推動大有關係,除了早年推行的「減害計畫」,近來疾管署進一步推動「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以下簡稱PrEP)。PrEP是降低愛滋疫情的輔助措施,民眾經醫師問診及檢驗評估沒有感染愛滋病毒且有風險行為需要服藥者,可透過穩定持續服用預防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來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
 
PrEP僅使用一種或兩種抗病毒藥物,非治療愛滋的完整處方,所以若已經感染了愛滋病毒,使用PrEP藥物很可能會導致體內愛滋病毒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敗,所以若已經感染愛滋不能使用。
 
要注意的是,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抗病毒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對愛滋可以有高達90%以上的預防效果,但仍非100%,所以同時使用保險套才能達到預防愛滋和其他性病的最大效果。

藥物進步治療HIV就像慢性病

預防策略奏效,使愛滋感染人數下降;在治療方面也有長足進步。HIV感染者只要規律服藥,避免體內的CD4細胞數量降至200 cells/mm3以下、或因免疫系統下降而出現伺機性感染,也就是避免發病成為愛滋病患,存活率都高,就像治療「慢性病」一樣。
 
近年來愛滋病藥物也愈來愈進步,從早年必須同時服用10多顆藥物的愛滋雞尾酒療法,進展至現在只要1天1顆,有病人形容「就像吞維他命一樣」簡易,副作用也大幅減少,大大提高患者的服藥順從性。
 
除了目前的口服抗病毒藥物,醫學界也針對愛滋病積極進行免疫療法、基因療法,以及疫苗等新藥開發,臨床試驗中的新藥還有抗CD4單株抗體,對於治療多重抗藥性患者帶來新希望。

B、C肝也會透過性行為傳染

在歐美國家,B、C肝都列為性傳染病,不過台灣B肝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母體垂直傳染,自從1986年開始所有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後,目前33歲以下的年輕人,B肝帶原率已大幅降低;而33歲以上的成年人,約兩百多萬人已經是B肝帶原者,其他人則是過去已經感染過B肝病毒產生具有保護性的抗體,所以,國人透過性行為感染到B肝的人數不多。
 
根據疾管署統計,2017年全國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本土及境外病例合計有151例,2018年1到10月有121例。其中,19歲以下多半是母體垂直傳染導致;20至35歲急性B型肝炎病例中,有3成左右曾經暴露於不安全性行為風險中。
 
不過,C肝沒有疫苗可以防治,且C肝與HIV有共同傳染途徑,可能經由性行為、共用針具或稀釋液等方式傳染,兩者「共伴發生」的機率高。根據統計,2017年全國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本土病例及境外移入病例有327例。
 
國內研究發現,在HIV感染者中,9成以上靜脈藥癮者合併感染C型肝炎。近年則發現HIV感染者,如有男男間的性行為且曾經感染梅毒者,因性行為造成肛門黏膜傷害或性病形成的潰瘍病灶,會增加感染C型肝炎的風險。
 
由於HIV感染者合併有C型肝炎的比率比一般人高,如有雙重感染,不僅HIV病程發展較快,C型肝炎導致的肝臟病變也會加速惡化,因此建議需檢測C型肝炎,積極治療。
 

性病常合併感染預防勝於治療

性病經常「攜手出現」、相互共生,除了C肝與HIV的密切性,淋病合併HIV、披衣菌,或是梅毒同時感染淋病的情況也相當常見,曾有一位中年男子因為關節腫大求醫,以為是痛風卻屢治不好,檢查確認是淋病引發關節炎,進一步又發現男子同時合併感染HIV。
 
預防勝於治療,性病的事前防治絕對比事後治療來得更重要,不論是親密行為的口交、性交,都應該有全程戴保險套的觀念,一旦懷疑自己可能「中鏢」,要及早就醫檢查治療,以免愈拖愈嚴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性病患者之中,15至24歲的年輕人占了10%,因此校園的性教育不可忽視,家長和師長都有義務教導孩子正確的性觀念,別讓性病摧殘了年輕生命。
 
Q:A、B、C型肝炎病毒會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傳染嗎?傳染力有多強?
A:會。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簡稱HBV)、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簡稱HCV)主要是經由血液或體液交換傳播,包括不安全性行為及共用針具等方式,與 HIV 有相同傳染途徑。若以HIV病毒傳染力是一倍來講,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力是HIV病毒的50到100倍;C型肝炎病毒是HIV病毒的10倍。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簡稱HAV)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播,亦可以經由密切接觸,例如:性接觸(包括同性間與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造成感染。國內 A型肝炎合併HIV感染疫情曾於2015年6月至2017年間發生流行,即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有關。HAV、HBV、HCV 和 HIV 感染存在共病的風險,同時,此3類肝炎病毒感染後潛伏期為2週至6個月,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對患者進行篩檢,有機會發現潛在HIV感染者,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所以,疾管署先前就已針對性傳染病患者及藥癮者推動全面進行HIV篩檢服務;2017年10月起,急性病毒性 A、B、C 型肝炎患者亦納入篩檢對象。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