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9期

出刊日:2022-07-12

返回上一層

如何正確使用幫助排便藥物? 便秘好煩惱!

便秘是最常見的消化道問題之一,醫學上對便秘的定義是指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的糞便。至於所謂的「正常」排便,其實依年齡、飲食習慣、日常活動及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基本上3天一次至一天3次均屬於正常排便的範圍。便秘的發生率隨著年紀增加而增加,根據研究,65歲以上的民眾,有超過4成曾受便秘所苦。為何如此多人有便秘煩惱?
 
撰稿╲朱祐龍(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便秘6大原因
根據便秘發生的原因,可區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便秘可分為腸道機能正常、腸道蠕動變慢或直腸排空失調。次發性便秘可能是因為藥物的副作用、系統性疾病或腸道阻塞等因素而導致。以下逐一說明:
1. 腸道機能正常型:顧名思義就是腸道蠕動及排便機能都沒有異狀,但仍發生便秘的情形。這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便秘類型,常見的原因有飲食中缺乏纖維的攝取、水分攝取不足、長期久坐缺乏運動或生活壓力太大,因此產生便秘症狀。

2. 腸道蠕動變慢型:位於結腸黏膜下的神經叢細胞運作發生異常,造成腸道蠕動變慢,進而產生便秘。

3. 直腸排空失調型:解便時需要能控制恥骨直腸肌、肛門內外括約肌、骨盆底等肌肉才能使直腸排空,若這些肌肉的控制出問題,也會產生便秘。

4. 藥物副作用:常見有便秘副作用的藥物有普拿疼(一周使用超過7顆)、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抗組織胺、抗憂鬱藥等)、鈣離子通道阻斷的降血壓藥、利尿劑及鴉片類及相關成分。

5. 系統性疾病:可能影響腸道蠕動的系統性疾病有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高血鈣、多發性硬化症及帕金森症等。

6. 腸道阻塞:肛門狹窄、直腸脫垂或大腸癌等,因腸道結構異常造成物理性阻塞,影響糞便的排出。

腸道機能正常卻便秘 5大方式改善
這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便秘,不嚴重時,可先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來改善。可做的方式有:
1. 攝取足夠的水份:因大腸會吸收排泄物中的水分,當水分攝取不足時,容易使糞便結塊變硬,增加排便的困難。

2. 攝取高纖維食物:衛生福利部建議的每日纖維攝取量是25∼35公克,蔬菜、水果、雜糧麵包等都是不錯的纖維素來源。纖維素能幫助腸胃道的蠕動,刺激腸道平滑肌的收縮,有助於糞便的推送。同時纖維素能降低大腸吸收水份的能力,使得糞便能順暢的排出體外。

3. 規律運動:運動能刺激腸胃道的蠕動,促進排便的流暢。

4.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有便意不要忍住,上廁所時不要用力過度或如廁太久。

5. 適當攝取油脂:如果油脂攝取過少,可能導致糞便潤滑度不足,進而造成便秘。

亞洲人因腸道較缺乏消化乳糖的酵素,喝到牛奶就可能引發腹瀉,有些人就以牛奶來幫助排便,就短期而言是可行的,但若長期便秘都以牛奶來引發腹瀉,須小心營養不良及容易引發脹氣等問題。另外,咖啡雖然也有促進腸道蠕動的效果,但咖啡可能造成胃部的刺激,同時會殺死腸道中的好菌,所以對免疫功能不好的人來說,過量飲用將削弱免疫力。建議想改善便秘還是應該多補充水份、高纖食物,是較好的飲食調理方式。
 
治療便秘藥物種類多
使用前應先就醫診斷

若藉由生活型態的調整後,仍持續有解便困難的困擾,便可考慮使用軟便劑或緩瀉劑幫助排便。常見治療便秘的藥物有以下4大類:
1. 體積膨脹型瀉劑(bulk-producing laxatives):此類藥物屬於高纖維素製劑,作用方式是藉由吸附水分膨脹,來增加糞便的重量,產生排便感。這類藥物通常為粉末或顆粒狀,使用時必須?服大量的開水。服用後12至24小時產生作用,有些需數日後才有作用。禁用於腸阻塞或腸道無力的病人,主要的副作用為腹脹、腹痛。這類的藥物有Normacol樂瑪可顆粒劑。

2. 刺激性瀉藥(irritant or stimulant laxatives):這類瀉劑作用是增加腸道蠕動以及刺激腸道平滑肌的神經叢。長期使用易降低腸道平滑肌神經叢活性,造成習慣性便秘,甚至不服藥就無法排便,對藥物產生依賴性。由於此藥對腸黏膜的刺激性較大,所以建議應經由醫師診斷後再服用。主要的副作用為過敏、腹絞痛、電解質不平衡等。該類藥物有Bisacodyl (Dulcolax樂可舒、Bisacodyl秘可舒)、Sennoside (Sennapur清立飄、Through便通樂)。

3. 瀉鹽(saline laxatives):利用不被吸收的陰陽離子造成腸內滲透壓增加,進而增加腸道蠕動或促進腸道分泌水分跟電解質。副作用為腹痛、過敏。MgO氧化鎂常做為一般便秘症狀緩解或軟便使用。其餘鹽類瀉劑則通常是在需要快速腸道排空時(如:開刀前、內視鏡檢查前)使用。

4. 高滲透性瀉劑(hyperosmotic agents):藉由將水分拉往腸道中,局部刺激腸壁、腸道神經,增加腸的蠕動幫助排便。副作用為腹脹、胃脹氣。這類的藥物有Glycerin(甘油球、浣腸)、lactulose(杜化液)。

藥物的選擇上,因高滲透性瀉劑(或俗稱浣腸劑)效果最快,通常會當作急性期的首要選擇,快速地幫助末段腸道中已結塊的糞便排除。4類型的藥物中,以體積膨脹型瀉劑對身體的傷害最小,但禁止用於腸阻塞或腸道無力的病人,因會使糞便體積膨脹而更難排出。瀉鹽類的藥物雖然標榜使用不被吸收的陰陽離子來增加腸內的滲透壓,但有慢性腎臟病的人仍可能造成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使用前務必與醫師討論。

所有會刺激腸道神經叢的藥物長期使用,皆可能降低神經活性,產生藥物依賴性並影響自行解便能力。因此,在使用瀉藥的同時,應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長期藥物使用而對藥物產生依賴性。

合併以下症狀不一定是單純便秘
雖然便秘大部分是由飲食與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只要在飲食、飲水與生活作息上調整,多數人都可以解決便秘問題,但當有以下症狀時,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需要查明原因以免疾病進一步惡化:
1. 排便習慣改變:排便的次數、量、性質與以往有明顯的不同,特別是細長糞便超過兩週以上,應考慮就醫。

2. 血便:血便最常見的原因是痔瘡,但仍需考慮安排內視鏡檢查,以排除腸胃道發炎、潰瘍或腫瘤的可能。

3. 腹痛或發燒:如果便秘伴隨輕微的腹痛,且解便後疼痛就緩解,並不需要擔心。但如果有強烈的腹痛或伴隨發燒,則應該就醫以排除其他感染、發炎等更嚴重的疾病。

4. 體重非自主減輕:當沒有特別減重的狀況下,體重在半年至一年下降超過5%。代表營養吸收出問題、糖尿病或是癌症等因素。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