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
出刊日:2024-04-17
返回上一層兒童便祕好苦惱,如何解?
當孩童被發現大便常一顆一顆的、褲子上偶有大便的痕跡或大便粗到塞住馬桶,甚至擦出血漬時,而且孩子還不大願意好好上廁所時,家長該怎麼辦?
諮詢/蘇韋如(好心肝門診中心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撰稿/李宜芸
許多有小小孩的家庭都曾面臨孩子便祕的「大魔王」,所幸除了少部分是先天腸道蠕動異常或疾病因素所致,大多數孩子的情況是功能性腸道機能障礙,屬於可回復且非疾病性質的狀況。
孩子最常發生便祕的時期
嬰兒時期:從出生開始到吃副食品前後,寶寶的排便習慣會一直改變。若是全母乳的孩子,一至兩周才大一次便,都算正常,並不算便祕,寶寶體重有適時成長就不需要太擔心。而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可能因為攝取的水分、纖維量不夠而讓寶寶出現便祕或排便習慣的改變。
幼兒園時期:由於進幼兒園後,環境不同、生活作息改變,雖然有家長與老師協助孩童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但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養成的困難。
青少年時期:這階段的孩子在校時間長,課業壓力大,若在校的運動量普遍不足,加上在學校的飲食可能水分與纖維攝取不夠,也很常見出現便祕。
功能性腸道疾病的便秘,可參考羅馬準則第四版(Rome IV criteria)。
Rome IV criteria
兒童便祕的診斷
4歲以下嬰幼兒
一個月內有下列2個以上的症狀:
□ 一周小於2次的排便
□ 曾有糞便阻滯的病史
□ 曾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難的病史
□ 曾有過直徑過粗的糞便
□ 直腸內有大的糞塊(由肛門指診、X光檢查得知)
正進行如廁訓練的嬰幼兒:
□ 戒尿布後,一周有大於1次的滲便
□ 曾有過直徑過粗的糞便,並導致馬桶阻塞
4歲以上兒童
一個月內有下列2個以上的症狀:
□ 一周小於2次的排便一周有大於1次的滲便
□ 曾經有憋住大便的姿勢或意願
□ 曾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難的病史
□ 直腸內有大的糞塊(由肛門指診、X光檢查得知)
□ 曾經因直徑過粗的糞便導致馬桶阻塞
這些症狀中,父母常感到疑惑的是滲便或者大便太粗。當家長主訴家中孩子平時都有上大號的習慣,但學校老師或照顧者發現孩子內褲上這陣子常有大便沾黏或者留有一團大便,因擔心衛生習慣或孩子有其他的不舒服而來就醫。出現這類情況是因為大便積在腸道內太久,滲出一些糞水沾黏在內褲上或發生大便失禁,是便祕的典型表現。另外大便太粗,也是憋便習慣導致的症狀,並不是只有一顆一顆的樣子才是便祕。
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的孩子,造成功能性便祕的主因別無其他,就是合適運動與活動量下,排便習慣不規則,加上攝取的水分與纖維量不夠!若纖維攝取不夠,無法協助糞團形成一個體積,跟隨腸道蠕動順暢前進;再加上水分攝取不足且排便習慣不規則,糞團在大腸停留很久,水分被吸乾,也會變得更硬,因解便疼痛而更難排出。
藥物治療、培養規則的如廁習慣
若要緩解便祕造成的肚子痛或解便困難,急性期是針對排不出來的宿便處理。臨床上可經肛門使用灌腸劑通便,後續再輔以軟便藥如氧化鎂或lactulose藥水等利便劑,如果同時合併肛裂等狀況,更需局部擦拭藥膏,並耐心等待肛門附近傷口的癒合。急性期用藥後,維持期藥物使用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都有可能。醫師會評估排便改善狀況,適時開立慢性處方箋給孩童使用,在使用維持期藥物期間,重點在於讓孩子養成輕鬆解便,規律且自在的習慣,避免復發。
許多家長聽到要吃很久的藥,擔心會不會產生依賴?兒童便祕常用的氧化鎂藥物是屬於鹽類瀉劑,劑量小時可用作制酸劑;lactulose是屬於高滲透性瀉劑,作用在腸腔,針對慢性便祕的治療效果可能較氧化鎂明顯。用藥的目的是爭取時間來調整飲食、增加活動量與養成良好如廁習慣,原則上並不需要擔心這兩種藥物長期吃有安全性問題,而醫師也會視孩子進步的狀況慢慢減量或停藥。
另外,有便祕的孩子也容易在擦屁股時擦到一點血,這時肛裂的機會很高,因為有傷口會痛,可能讓孩子更不敢上廁所。對此可請醫師開立藥膏,配合軟便或利便的藥物幫助排便,慢慢讓傷口好起來。
盡量多吃蔬果 可嘗試益生菌
在飲食上,有些挑食的小孩能接受的蔬菜並不多,硬要逼他吃下更多的蔬菜反而導致餐桌氣氛不好。建議以孩子能接受的蔬菜為主,水果若願意多吃,可多吃些纖維量多的水果如黑棗汁、奇異果等,讓整體纖維量增加。
許多家長會詢問,益生菌是否有用?雖然目前實證研究認為益生菌對於慢性便祕的效果很有限,也無法立即排除宿便。不過在預防便祕上,從家長的回饋來看,有些孩子對益生菌的反應還不錯,家長可嘗試。益生菌是為了增加腸道的好菌,幫忙腸道蠕動,不過慢性便祕根源仍在如廁與飲食習慣不良,不能只依賴益生菌就想獲得長久的改善。而同樣帶有好菌的優格也是很好的選項,可加點水果與蜂蜜,就是很好的點心。
而在補充水分上,以1歲、體重10公斤的小朋友為例,整天需攝取1000c.c.以上的水分(包含水、副食品、奶類等)。到了體重20公斤左右,就需要攝取1300c.c以上(成人大約是1500~2000c.c.),但需要依據每個孩子的活動量來調整。不愛喝水的孩子,家長可以彈性放寬,不一定要僅限於白開水,富含纖維的新鮮果汁也可以。
不過由於孩子上幼兒園或小學後,有時難以評估每天喝的水量,除了計算水分的方法外,家長也可從尿液的顏色與糞便的性狀來判斷孩子水分夠不夠。若尿液濃且黃,水分一定是不夠;若大便解出的樣子比較偏向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中的第一型與第二型,屬於較乾、龜裂的狀態,代表水分纖維攝取不夠。
如廁習慣建立 定時解便
最後是建立好的如廁習慣,孩子還小時無法靠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家長不斷提醒。然而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習慣的建立難易度不同,家長有幾個大原則可以努力。
在建立如廁習慣前,父母應避免讓孩子對大便這件事情有壓力,才能避免便祕的問題延續到小學階段。臨床醫師常碰到,有些小學生白天上學期間因為肚子痛請假,檢查後發現不少狀況與便祕有關;有時也可能與換環境、覺得學校廁所髒等因素不想在學校上廁所有關。
針對小小孩,父母可觀察孩子如廁的動作或習慣,不管是還在包尿布或者使用小馬桶的孩子,注意孩子想大便的姿勢與動作,接著鼓勵孩子該解的時候就要解,而不是憋住;等孩子表達能力更好時,就可以學習告訴爸爸媽媽要大便了。
進到幼兒園後,除學校老師協助如廁訓練外,父母也可幫小孩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尤其可利用三餐後,因為餐後會有直腸反射,較容易想解便,看孩子比較習慣在白天或晚上餐後大便,餐後帶著他到小馬桶練習。如果孩子已可坐大人馬桶,記得腳下墊一張小椅子,讓孩子更好施力。
在孩子成長的期間,便祕的狀況可能反反覆覆,可能會因一時感冒食慾不佳,導致排便不順利,過幾天能恢復正常就不需過慮。而且隨著孩子長大,孩子慢慢也會知道大便硬、擦屁股流血與自己的飲食習慣很有關係,只要水喝多一點、蔬菜多吃一點就能改善,自己也會有意願主動改變。隨著孩子逐漸成長,便祕的狀況多半也會慢慢有所改善。
Q家長如何知道孩子的便祕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
A足月寶寶在出生、開始喝奶後,1天內要有小便、2天內要解胎便,若寶寶一直都沒有解便,要趕緊就醫,這時小兒科醫師會先做身體的診察,包含是否有腹脹、肛門位置,脊椎附近的皮膚狀況,肌肉張力、神經反射與確認後續新生兒篩檢是否有甲狀腺低下等先天代謝疾病。若疑似腸道蠕動異常如巨結腸症,建議轉診至有小兒腸胃專科醫師的醫院,進一步評估與檢查。
如果是學齡前慢性便祕的孩子,給予軟便藥後仍沒有明顯改善,或生長遲滯、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急性疾病或非腸胃道的系統性疾病。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總編輯的話:消滅肝病的艱鉅使命
- 好心肝、臺大醫院、聰泰科技公司研發 即時超音波檢查AI偵測辨識肝腫瘤 獲亞太肝臟學會研究者獎
- 美國FDA首度核准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有新藥了!
- 肝癌治療後, 如何減少復發?
- 可偵測出難發現的胰臟癌 內視鏡超音波應用日廣
- 胰臟長水泡(囊腫), 會進展為惡性腫瘤嗎?
- 腸道微菌叢失衡會傷肝! 基因改造細菌是解藥嗎?
- 21世紀的聽診器 「重點式照護超音波」全身都能「掃」 揪出潛藏疾病 診斷更即時
- 肝硬化關鍵十問
- 如何評估B肝帶原者肝臟發炎程度與用藥時機?
- 愛肝新樂園|想要告解,但神父過春節了, 怎麼辦?
- 吃東西卡卡! 食道憩室是什麼?
- 便便上有油! 脂肪便的原因?與癌症有關嗎?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病友心聲|郭忠順先生肝內藏9公分肝癌 免費保肝篩檢,救了我一命!
- 高血壓9問 王水深教授專業解答
- 甲狀腺結節5問 黃碧玉醫師專業解答
- 接觸性皮膚炎4問 王莉芳醫師專業解答
- 幽門螺旋桿菌5問 楊智欽醫師專業解答
- C肝治療5問 洪俊銘醫師專業解答
- 好心肝故事|清大退休副校長林聖芬先生 十二指腸潰瘍纏身 暴瘦10公斤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建 11樓門診服務正式啟動 5 樓門診內視鏡中心積極規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