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
出刊日:2022-07-12
返回上一層臺大林峯輝教授的罹癌體悟 再晚個一年半載,我就沒救了!
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但對自身健康太有自信,忽略大腸鏡檢的重要,檢出時已是大腸癌四期。
撰稿/陳淑卿
今年5月中旬,林峯輝教授忐忑不安地到門診,醫師詳看影像報告:「很好!接下來可以改吃口服化療藥了!」他鬆了好大一口氣,原本預計做9個月的注射化療,3個月就見成效,6個月完成療程,歷經身心煎熬終於絕處逢生,望見力拚痊癒的曙光!
現年64歲的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林峯輝博士,研究深耕於骨科、牙科、眼科及早期癌症檢測等生物材料領域之醫療應用,同時也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所長。曾經20幾年沒感冒,自認非常健康,且是多項運動健將,只做過公務人員常規健檢項目,指數皆正常,從沒做過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
從大意到絕望,歷經化療痛苦
好心肝基金會自2021年與臺灣大學共同啟動「愛心回饋臺大教職員健檢專案」,8月時安排林教授前來健檢,因工作忙且自覺身體好,又認為低渣清腸麻煩,他簽署放棄做大腸鏡,「母親在60幾歲檢出大腸癌,大腸切了2/3,活了20幾年,當然我是有警惕的,但卻鐵齒認為沒必要檢查。」
未料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是陽性,他想並無症狀,排便一向正常,仍不以為意,經好心肝基金會周紅紅主任極力勸說安排,才回到好心肝補做大腸鏡檢查,檢出12顆息肉,其中有一顆2.3公分糜爛狀組織,切片結果為黏膜下惡性腺瘤。
「我曾做過大腸癌相關研究,當下還很樂觀,以為只是初期。」好心肝盡速安排轉診至臺大醫院,經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然而內視鏡手術進去一看,比想像的嚴重許多,黏膜下腫瘤往外長到腸繫膜,接觸到腹膜,淋巴有兩顆,手術尚可處理乾淨,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化療。「我想這下穩死ㄟ!醫師說最長存活兩年,看兒子哭,我心裡好難受!」一陣思緒混亂之後,趕緊交代太太處理一些事情、盡速安排後續的教學及學生未來的指導教授。
「負責術後化療的醫師到病房說明是第四期C,不治療的話不會超過5個月,治療的話平均9個月。」林教授心情頓時跌落谷底,一度想放棄治療,幸好臺大9C病房陳曉萍護理長察覺其情緒的變化,從專業的角度切入治療的存活率,鼓勵他配合治療,最差的情況是與癌菩薩長期共存,等到治療技術發展到可以解決,並舉出許多成功的例子,加強信心。同時介紹他去癌症希望基金會找沛玲小姐,安排癌症飲食諮詢及心理諮商等。醫師安排做9個月到1年化療,拚4%的清零機會。同時在國家衛生研究院鑽研癌症研究的好友協助下,進行癌細胞基因定序,搭配使用標靶治療藥物,等待奇蹟。
化療期間,太太每天準備高蛋白營養飲食,他維持每天七、八公里路跑,因為不跑就吃不下,就沒有營養。但隨著藥物劑量增加,腹瀉、虛弱、皮膚搔癢等副作用也漸大,甚至發生邊跑邊腹瀉的窘態。「我邊跑邊哭,覺得對不起父母,他們給我這麼好的身體,我卻弄到這般狼狽樣。」他與學生會談時,經常來不及跑廁所,頻換紙尿褲成為日常,夜間無法安眠。每當要入院就情緒低落,一次次經歷全身走鐘般的痛苦。
治療已見成效,望見生命曙光
「最痛苦的已經過去了。」今年過年後的影像檢查已正常,有著可以活下來的感覺。走過生命幽谷,如今宛若重生,以往嗜食鹹酥雞、肥肉、泡麵的飲食習慣全然改變。「過去對自己的身體太有把握,說不怕是騙人的,所以盡往負面想,但在太太跟兒子面前,總是故作堅強說會好起來的。」他現在會告訴學生,健檢數據有其意義,一旦忽視,身體的反撲是很殘酷無情的,絕對是令人難以承受的痛苦,所以他也安排家人到好心肝做健檢。
「最痛苦的已經過去了。」今年過年後的影像檢查已正常,有著可以活下來的感覺。走過生命幽谷,如今宛若重生,以往嗜食鹹酥雞、肥肉、泡麵的飲食習慣全然改變。「過去對自己的身體太有把握,說不怕是騙人的,所以盡往負面想,但在太太跟兒子面前,總是故作堅強說會好起來的。」他現在會告訴學生,健檢數據有其意義,一旦忽視,身體的反撲是很殘酷無情的,絕對是令人難以承受的痛苦,所以他也安排家人到好心肝做健檢。
「醫師說再拖個半年一年,真的沒救了!」林教授非常感激好心肝的健檢安排及周紅紅主任的一再勸說,才有這一線生機,也感謝醫療團隊及許多好友幫忙。「慶幸是在這個年紀生這場大病,太老難以承受,太年輕難以體悟,也許老天爺還需要我去做些事情吧!」他彈著吉他唱著伍佰的歌:「今夜的寒風將我心撕碎⋯⋯朦朧的細雨有朦朧的美⋯⋯」。
【醫師的話】
防治大腸癌,需超前部署
撰稿/梁耀龍(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及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
每23分鐘發現一個大腸癌,國人終生罹患大腸癌風險超過6%
根據國健署10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含原位癌)個案數為22,457人,連續14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中最多(占所有含原位癌的癌症的16.5%);年度死亡個案則有6,436人,排行第3。大腸癌死亡率比排行第一的肺癌及第二的肝癌低的原因,除了對治療有比較好的效果外,另外一個原因是癌症發現時的期別較低有關(大腸原位癌占23%,肺癌只有4%),這要歸功於大腸鏡檢查。
防治大腸癌,也需要超前部署。建議一般風險的民眾,45歲就得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樣才能早期揪出潛藏在的大腸息肉及癌前病變。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總編輯的話:B肝的未竟之業
- 肝癌有家族性 應積極追蹤檢查
- 雲林6歲童確診引發腦炎、猛爆性肝炎 洗肝5次救回一命
- 慢性B型肝炎治療的挑戰
- 兒童嚴重不明原因 急性肝炎悄悄蔓延!
- 接種 COVID-19 疫苗後肝炎?!怎麼回事?
- 胰臟癌 不能開刀並非無路可走 精準治療展現一定療效
- 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怎麼辦?
- 大腸鏡前的清腸準備
- 愛肝新樂園: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 打嗝、嗝氣、放屁, 身體想給你什麼訊息?
- 擔心會不會得胃癌? 先篩檢幽門螺旋桿菌!
- 如何正確使用幫助排便藥物? 便秘好煩惱!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敦化扶輪傳愛 前進桃園復興原鄉
- 傑出校友愛心回饋彰化福興鄉 保肝列車防疫不停駛
- 糖尿病與眼疾5問 許紋銘教授專業解答
- 低血糖5問 黃天祥教授專業解答
- 攝護腺癌5問 余宏政教授專業解答
- 腕隧道症候群5問 許承嵐醫師專業解答
- 肝血管瘤5問 朱祐龍醫師專業解答
- 好心肝門診中心即將擴建11樓診間服務 亟需您的愛心「掛名」襄助